夏季由于卫生管理和防疫措施跟不上,圈养山羊、绵羊、波尔羊等易发病常呈群发性或地方性流行,给养羊生产造成一定损失。因此夏季对圈养羊的几种易发病必须认真加以防治。
三、羔草痢疾
特征: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初生羔羊,是由产气荚膜杆菌造成的急性毒血症。另外,沙门氏杆菌、大肠杆菌及链球菌也可致病,表现为持续性下痢,俗称“拉稀”、“白痢”、“下血”,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。当气候突变,饥饱不匀,脐带创伤时易感染此病。
防治:
1 .加强防疫,在怀孕母羊临产前20~30天和10~20天两次注射羔羊痢疾甲醛菌苗2ml~3ml, 注射部位分别为双侧后腿内侧皮下,这样可使初生羔羊获得被动免疫。
2.病羔灌服0.3克土霉素和0.3克胃蛋白酶,2次/日。3.磺胺脒0.5克,鞣酸蛋白、次硝酸铋、小苏打各0.2克,一次灌服,3次/日。4.氯霉素每公斤体重0.02~0.03克,每天肌注2次或3倍量灌服。5.脱水羔羊,每天补液1~2次,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5%葡萄糖生理盐水20~100ml。
四、羊肠毒血症
特征:本病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,产生毒素引起的,死后肾脏易于软化,故又称“软肾病”,又因其多急性发作突然死亡,所以又称“类快疫”,多发于膘情好及2岁以下的羊,呈散发性。雨季、气候骤变、过食嫩草和精料、运动不足等均为诱因。发病时或呆卧或跑,咬牙,侧身倒地,四肢抽搐痉挛,左右翻滚,头颈向后弯曲,呼吸急促,口鼻出沫,有时发出痛苦的呻吟,多于1~2小时内死亡。
防治:1.每年春秋两次防疫,皮下或肌肉注射羊四联苗5ml(适用快疫、猝狙、羊肠毒血症、羔羊痢疾)。2.防止过食青嫩多汁饲料和精料,适当运动。3.病程较长(超过2小时)的,可内服磺胺脒10~20克或注射免疫血清。4.肌注氯霉素0.5~0.7克,3次/日。5.青霉素160万单位、链霉素500毫克混合肌注,4次/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