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材料与方法:
1.1试验材料
试验材料为
山东省饲料工业有限公司提供的“发酵
棕榈仁粕”,主要含有
棕榈仁粕、EM菌液、糖蜜、多种发酵产物等,日粮添加量为
0,
3%和
5%。试验动物为
90只
423日龄海兰褐蛋鸡。试验日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(
2004)配制。营养水平为粗蛋白
16.5%
,代谢能
11.29MJ/kg,钙
3.5%
,总磷
0.57%
,赖氨酸
0.86%
,蛋氨酸
0.35%。
1.2试验饲粮
饲喂添加
发酵棕榈仁粕的基础饲粮,按照蛋鸡饲养标准进行饲养。基础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如表
1所示:
表
1 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
组成 |
含量(%
) |
营养水平 |
含量(%
) |
玉米 |
62.30 |
能量(MJ/kg
) |
11.29 |
豆粕 |
24.00 |
蛋白 |
16.30 |
豆油 |
0.70 |
钙 |
3.30 |
石粉 |
8.00 |
总磷 |
0.54 |
预混料 |
5.00 |
食盐 |
0.30 |
合计 |
100.00 |
蛋氨酸 |
0.48 |
|
|
赖氨酸 |
1.02 |
|
|
蛋+
胱 |
0.70 |
1.3 饲养管理
试验期
28天,采用双层笼养,自由采食和饮水,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光。按照试验设计饲喂不同饲粮。试验温、湿度随蛋鸡生长情况做相应调整。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饲养管理相同。
1.4试验设计
将90 只423 日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 组,每组30 只,每个组内2 个重复,每个重复1 5 只鸡。第 1
组为对照组 A
,按常规喂基础日粮,第 2组
B按每吨饲料添加
“发酵 棕榈仁粕” 30 kg(
3 %),第 3
组 C
按每吨饲料添加 “发酵 棕榈仁粕” 50k g (
5 %),其他饲养条件各组均相同(预饲期为
7 d ,试验期为
28 d )。采用
2 层
A 式笼养鸡,两组均匀地分布在各层,每笼
3 只。每日喂料
2 次,每天
8 ∶
00 和
14 ∶
00 各喂料一次,喂料时根据上次喂料后鸡的采食情况,适当增减给料量,使鸡保持自由采食状态。每天
1 5 :00 捡蛋。自由饮水,每日
6:00— 10:00 光照
16 h。每三天清粪打扫卫生
1次。
1.5试验方法
1.5.1 生产性能
试验期间每天记录各组的产蛋数、蛋重、蛋破损数、鸡存栏数、耗料数(每
14天结一次料),以统计产蛋率、料蛋比、破蛋率、平均蛋重、死淘率。
料蛋比= 耗料重量(kg ) /
总产蛋重量( kg)
产蛋率(饲养只日产蛋量)= 统计期内总产蛋数/ 平均饲养母鸡只数
破蛋率= 统计期内破蛋数/ 统计期内总产蛋数
平均蛋重= 统计期内总蛋重/ 统计期内总产蛋数
死淘率= 统计期内死淘蛋鸡数/ 蛋鸡总数
1.5.2 鸡蛋品质指标
蛋品质:
(1 )蛋形指数:即蛋的长径与短径的比值。(蛋的正常形状为椭圆行,蛋形指数为
1.30——1.35 之间为宜。)
(2 )蛋壳强度:指蛋壳耐受压力的大小,测量用蛋壳强度测定仪。
(3 )蛋壳厚度:用蛋壳厚度测定仪,分别测定钝端、锐端和中腰三处蛋壳厚度,求平均值,理想的蛋壳厚度为
0.33——0.35mm 。
(4 )蛋的内部品质(蛋白浓度、蛋黄颜色、蛋白高度)
:多功能蛋品质检测仪。
(5 )蛋壳颜色:蛋壳颜色测定仪。
于试验第
14天和第
28天,每组各取
14 枚鸡蛋,每个重复
7 枚鸡蛋,总
42 个鸡蛋(若不及时检测可放置
4 ℃
保存),测定蛋形指数(蛋的长径与短径比例,标准为 1.35
)、蛋重、蛋壳颜色( L
、 A
、 B
)、蛋壳硬度、蛋形指数、蛋白高度、蛋壳比重、蛋黄蛋白比、蛋壳厚度、哈氏单位 。
1.5.3 血液指标
于试验第14天和第 28天时空腹
12 h,各组每个重复随机选择
4只鸡(从每个重复的中间笼位选鸡),共
24 只 , 翅静脉采血 3 mL
,, 30 00 r/
min 离心
10 min,取上清
(血清)-
20 ℃ 低温保存待测。
1.5.4粪便
每周对各组粪便进行拍照保存。
1.5.5器官指标
于试验第29 天,每个组选取6 只鸡剖杀,取 肝脏样品,回肠肠段,十二指肠肠段,空肠肠段 ,液氮冷冻保存。
1.6结果分析
试验数据采用
SAS 9.2进行显著性分析,数据均以(平均值
±标准差)表示,统计显著水平选择P <0.05,差异显著者进行
Duncan氏法多重比较,相关敏感指标用线性和二次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。
表1 1-14天
生产性能数据
1-14D |
A |
B |
C |
P |
产蛋率 |
0.82±0.01b |
0.85±0.01b |
0.91±0.01a |
0.0002 |
破蛋率 |
0.00±0.00b |
0.01±0.00b |
0.03±0.01a |
0.0084 |
平均蛋重 |
65.30±0.31b |
66.70±0.31a |
65.42±0.42b |
0.0132 |
死淘率 |
0 |
0 |
0 |
0 |
由表1可知,试验组 C在产蛋率和破蛋率方面显著高于A和B组
(P <0.05),试验 B组在平均蛋重方面显著高于其他组(P <0.05),其他生产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
(P >0.05) 。
表2 15-28天
生产性能数据
15-28D |
A |
B |
C |
P |
产蛋率 |
0.78±0.02b |
0.80±0.02b |
0.89±0.02a |
0.0002 |
破蛋率 |
0.01±0.01 |
0.02±0.01 |
0.02±0.01 |
0.1412 |
平均蛋重 |
62.48±0.74b |
64.53±0.38a |
65.31±0.10a |
0.0006 |
死淘率 |
0.002±0.002 |
0 |
0 |
0.3771 |
由表2可知,试验 C组在产蛋率方面显著高于其他组(P <0.05),试验 B组和C组在平均蛋重方面显著高于对照 A
组(
P <0.05),其他生产性能指标无显著差异
(P >0.05) 。
表3 蛋壳颜色数据第2 周
1-14d |
A |
B |
C |
P |
l |
50.23±0.62 |
48.25±0.81 |
49.23±0.91 |
0.2201 |
a |
54.48±0.56b |
57.48±0.34a |
55.68±0.71b |
0.0018 |
b |
17.51±0.39 |
16.37±0.41 |
20.03±3.53 |
0.4459 |
由表3可知,试验 B组在a(红度)方面显著高于其他组(P <0.05)
,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 (P >0.05) 。
表4 蛋壳颜色数据第
4周
15-28d |
A |
B |
C |
P |
l |
52.64±0.67a |
49.26±0.67b |
50.47±1.02ab |
0.0171 |
a |
44.19±0.76b |
51.55±0.52a |
50.58±0.58a |
<.0001 |
b |
20.51±0.77 |
19.40±0.39 |
19.10±0.42 |
0.1754 |
由表4可知,试验 B组在l(亮度)方面显著低于对照A组
(P <0.05)
,试验B 组和
C组在a(红度)方面显著高于对照 A组 (P <0.05)
,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 (P >0.05) 。
表5
蛋品质数据第2 周
1-14d |
A |
B |
C |
P |
蛋重 |
64.74±0.90 |
65.35±1.73 |
65.28±1.34 |
0.9416 |
纵径横径比 |
1.34±0.01 |
1.37±0.02 |
1.34±0.01 |
0.2339 |
蛋壳厚度 |
0.33±0.01 |
0.32±0.01 |
0.32±0.01 |
0.7009 |
蛋白高度 |
7.86±0.39 |
7.70±0.39 |
7.59±0.49 |
0.904 |
蛋黄颜色 |
6.77±0.54 |
7.28±0.81 |
6.96±0.56 |
0.8565 |
哈氏单位 |
86.78±2.28 |
85.76±2.14 |
84.66±3.03 |
0.8387 |
蛋黄重 |
16.54±0.28 |
17.10±0.53 |
16.40±0.32 |
0.4165 |
蛋白重 |
41.47±0.78 |
41.73±1.16 |
42.00±1.14 |
0.9358 |
蛋壳重 |
6.73±0.10 |
6.52±0.25 |
6.87±0.20 |
0.4411 |
由表5
可知,各组间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( P>0.05)。
表6 蛋品质数据第4 周
15-28d |
A |
B |
C |
P |
蛋重 |
60.90±1.17 |
61.78±1.59 |
64.75±1.15 |
0.1098 |
纵径横径比 |
1.33±0.01 |
1.32±0.01 |
1.31±0.01 |
0.3992 |
蛋壳厚度 |
0.33±0.01a |
0.31±0.00b |
0.33±0.01a |
0.0425 |
蛋壳硬度 |
3.71±0.28 |
3.60±0.17 |
3.49±0.24 |
0.8089 |
蛋白高度 |
5.73±0.21 |
6.08±0.29 |
5.57±0.31 |
0.443 |
蛋黄颜色 |
6.10±0.34 |
5.94±0.30 |
6.09±0.17 |
0.8972 |
哈氏单位 |
74.86±1.80 |
75.66±2.56 |
72.55±3.11 |
0.6589 |
蛋黄重 |
15.73±0.37 |
15.59±0.23 |
16.45±0.39 |
0.1706 |
蛋白重 |
38.62±1.00 |
39.98±1.49 |
41.60±1.14 |
0.2259 |
蛋壳重 |
6.55±0.17 |
6.21±0.18 |
6.69±0.14 |
0.1171 |
由表6
可知,各组间蛋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( P>0.05)。
(本实验由山东农业大学微生物研究室2020年5月24号开始)